1)28. 金融战争_超级金融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一年的对苏贸易,方舟不断把大批的苏联的资源进口到国内,这种近似掠夺的进口使国内的资源产业结构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其中尤其以石油石化产业为甚,源源不断地来自中东和苏联的优质原油已经渐渐替代国产成为了国内原油市场的主力,按照高明在‘323’会议中对石油战略的构想,我们国家应该是开始保护现有的油田,先使用进口来的原油,这也是美国人的做法。所以自从‘323’会议后,各大石油化工企业都收到了大批的用于调整产业结构的专项拨款,在两年的时间里新建了无数的炼厂、石油附属产品加工企业等附加值高的企业,原来开采、钻探的一线员工也逐渐被调到这些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中。而对苏联和中东等地区的贸易已经形成了对国内相关生产企业的强力拉动,这些企业也大大地消化了那些新建的石化下游企业的产出,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煤炭、有色和黑色金属行业也大量地开始使用进口原料,这些原料虽然稍微贵些,但资质上乘,大大降低了提炼的成本和对提炼设备的损耗,所以还是很划算的。

  高明来到莫斯科后,对这里的金融市场的情况仔细地研究了一番,他发现在他的银行吸收卢布的同时,确实有N多家‘皮包银行’也在做同样的事,这也坚定了他对卢布未来暴跌的走向的信心,这里的历史并没有什么改变,那么,著名的‘五百天计划’就要在几个月后开始了,大批资质优良的苏联企业将被以白菜价贱卖了!五百天计划是叶利钦提出的深化经济改革的一项计划,所谓深化经济改革其实就是要全盘西化,其中最为核心的举措之一就是把所有的国营企业统变成私有化,向民众发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债券,目的就是要使体制改革不可逆转,大约是每人一万到一万五千卢布不等,约合三四万美元。这对于每个苏联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外财,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原来国营企业也不是自己的。

  当然,这在许多后人看来,确实是一种极为幼稚愚蠢的做法,也是导致苏联的国力被榨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许很多人到后来还没有明白苏联,这个在当时GDP已经达到美国的60%的国家,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赤贫,连饭都吃不上了呢?他们几十年积累的财富都跑到哪里去了呢?正确答案就是通过金融,这是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但战争的结果是美国人兵不血刃地抢走了苏联人荷包里最后一枚硬币,这是一场极为高明的玩家才可以玩出来的游戏,大致的步骤如下:

  美国人先是对苏联人进行洗脑,让大多数看惯了内部体制的弊端的苏联人对资本主义心生向往,在心里完全接受了所谓的自由经济,整

  请收藏:https://m.bqgto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