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22章 永乐大典_天眼宝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样的名目——《永乐大典》。

  这本残缺的古籍,竟然是永乐大典!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起兵把自己的侄子、朱元璋亲选继位的建文帝,赶下台后下落不明,从而登上皇帝宝座,但是因为得位不正,所以他经常惶恐,立志立下大功绩,证明坐得起皇位。

  于是,1403年盛夏的金陵,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次年,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达了一道诏谕。

  这道诏谕,用白话说是这样的:

  天下自古至今,所有的事物,分散收载在各种书籍中,这些书籍品种多、文字长,从中寻找可供参阅的内容不容易,因此我想将各种书籍中所载的事物,以分类的方法放在一起,用在韵目下分列单字的方法,编集在一部书中,这样查考起来就像探囊取物,再方便不过了……你们按照我的意思,凡是自有书籍以来,所有经、史、子、集百家的书,甚至于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方面的言论,都将它们辑录到这部书中,不要怕内容繁多而浩大。

  永乐五年十月,两千多人经过三年多努力,《永乐大典》正式定稿,明成祖朱棣抽查部分后,非常满意,亲自撰写序言,自此这部超级书籍,横空出世于世人。

  《永乐大典》定稿后,朱棣命人重写誊抄编册,历时一年终于完工,全书共22937卷,装帧后为11095册,总字数约亿个,当时总共有两部,一部是原稿,一部被后人称为正本,即经过誊写装帧后的版本。

  《永乐大典》从编纂成功后,原稿一直存放在金陵文渊阁,后毁于大火,朱棣迁都北京后,正本一直放在紫禁城的文楼。

  这部珍贵的史书,不仅朱棣很重视,成为他的历史功绩,正名了“永乐大帝”,明天其他皇帝,也同样非常重视,比如嘉靖皇帝,就非常喜爱《永乐大典》,经常放在案头翻阅。

  当得知文渊阁失火,原稿尽毁于大火,嘉靖皇帝尤为担心,“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毁”,于是在嘉靖皇帝的推动下,《永乐大典》得以单独保存,并且在火灾过后,再抄录一部了《永乐大典》。

  嘉靖四十一年,“复制”《永乐大典》的工作开始,直到嘉靖皇帝去世次年,方才复制完毕,如今所能看到的残本,大多都是这批副本。

  而且蹊跷的是,副本抄录结束后,正本却不翼而飞,甚至于后来,历经无数战火,以及人为破坏,哪怕是副本《永乐大典》,也近乎丧失殆尽,只剩为数不多的残本,遗失于世界各处。

  或许有人要问,后来屡遭灾难的,都是《永乐大典》副本,那么正本去哪里了呢?

  根据史学家推测,可能有以下缘故。

  其一,有人猜测,编纂好

  请收藏:https://m.bqgto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