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九十四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下)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薯换成土豆,直到地里能产出粮食为止。

  大多的流民都是应天灾而起,持续的自然灾害,导致大量灾民纷纷逃荒、蜂拥至物产丰饶地区,就是为了能有一口吃食,此地虽然在边关,可是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还有免费的吃喝,谁还要跑路,再说了如果再跑路的话,安居局的人立马会抓捕这些流民,送往更远的乌审沼及木凯卓尔地区,如果没有马匹想要从这些地方逃走是不可能的,抓住后还的驱还。

  除非是傻子会再逃走,因为被登记后的流民会被安居局赋予新户籍,这是最重要的身份证明。

  自成化七年起,陆续到榆林的流民加起来少说也有百万之众,这些昔日的流民早就成了当地的种粮大户,其子女从军的,进入工矿的,做起买卖的,进学堂读书的,更有把以前老家的族人也搬迁而来。

  只因生活在这里几十年中,官府没有一次徭役,比如前几年,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为治理黄河决堤,地方官府大兴徭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作为现代人可能对徭役不太了解,徭役就是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官府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自天顺年起,大明差的徭役极多,其中修建长城,再一次就是前几年的修堵黄河,新开运河,每家每户出一人或是二人,期间给官府做事,没有劳务银,就是白干活,做事干活期间不许回家,还要自带睡席睡被等,官府只负责一日两餐的饭食,有时连基本的饭食也保障不了。不是累死在徭役上,就是累死在路上。明代徭役分为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不管是哪一种,让这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而言,榆林平安镇这里就是天堂。

  就如这一次招募辅兵,自愿参加,除了发放一次性的“补贴”外,还能免除这一年十亩地的粮税,如果家中有两人加入辅兵,就是二十亩的粮税可免。每月还能领取月银钱,衣着鞋帽等。

  人口的暴涨,种地的人多了,就需要大量的耕地,好在河湾及尔林兔有大量的可耕地,接下去就是整个河套的大量可耕地,所以当前没有人口问题,土地问题、居住问题,整个河套可容下更多人口,可开垦出更多良田出来。可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为主要农作物,土豆、高粱、红薯、小米为副的粮食作物。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可种植粮食,章子俊就不怕养活更多军队及工坊中的工人。现在又出现了几万人口的修筑铁路路基的筑路大队,这七、八万人口都不是务农种粮食的,将来每修好一段后,就要挑

  请收藏:https://m.bqgto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